登录 注册

公司动态

2024年传媒蓝皮书出炉 | CSM媒介研究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洞见行业未来!
时间:2024-09-23

      

       2024年9月23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央视市场研究(CT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4)》。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柳斌杰发表致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史安斌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刘德顺对报告的发布表示祝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传媒蓝皮书”主编崔保国发布报告。同时,来自学界及业界的专家、学者丁迈、姜涛、喻国明、黄升民、胡钰、沈阳、郭全中、周逵等就传媒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及人工智能对传媒的影响等议题展开探讨。



 
传 媒 蓝 皮 书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4)》持续观察传媒生态各个领域的发展,从内容生产、场景开发、经营创新、科技应用、资本运营等多角度对2023年中国传媒细分领域相关发展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对新技术变革影响下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另外,对全球主要区域和代表性国家的传媒产业发展状况有专门论述并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4)》指出,2023年,受线下消费的复苏、企业经营的降本增效和科技新概念的影响,传媒产业经营环境逐渐恢复正常,修复与增长成为主旋律,传媒产业总规模增速回归正增长。202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为31518.23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同比上升8.38%。二次元游戏的竞争、直播电商的崛起、短剧赛道的火爆等现象的出现,表明在传媒领域,拓展新的玩法赛道或者弥补已有潜力赛道,是传媒企业在存量竞争中突围的关键。资本市场中,传媒行业指数走势与科技行业指数走势趋同,折射出传媒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导向。从趋势看,创新性解决方案的构建以及与大模型技术共生的新逻辑体系是传媒产业发展要抓住的技术机遇。



 
丁迈
CSM媒介研究董事 总经理



      发布会上,作为传媒蓝皮书主编之一,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董事、总经理丁迈围绕“手机与人:时间维度的用户媒介接触行为考察”发表了主题演讲。她指出,在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了人体的一部分,但由于难以对用户实现长期贴身追踪及传统问卷调查固有的记忆偏差,手机使用行为的量化研究面临重大挑战。


      针对这一难题,CSM采用了虚拟测量仪技术,该技术会在手机的后台运行,确保用户体验不受干扰的同时,实时捕捉并分析各类App的使用状态,从而精准描绘用户的媒介消费行为全貌。这一技术旨在解答三大核心问题:用户每日在手机上的时间投入量、这些时间从何而来,以及用户如何利用手机进行活动。
 


1手机使用时长

       测量对象的手机时长的分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正态分布,而是呈现出互联网特有的长尾效应,平均每日使用时长接近5小时(290分钟),而中位数则为237分钟,凸显了用户行为的多样性和不均衡性。超过半数用户的日均使用时长集中在中位数以下,而整体分布则在达到约6小时这一临界点后急剧下降,大多数用户的手机使用时间存在自然上限。



数据背后的深层思考:

①时间感知与用户差异的碰撞
我们不禁要问,用户对自身手机使用时间的感知是否准确?这种感知是否忽略了不同年龄段、职业背景和社会群体的差异性?当前,中老年群体逐渐成为手机使用的重度群体。短视频平台的用户结构老龄化趋势显著。这反映了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现实另也表明了互联网用户结构的新变化——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正成为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力量。

②时间测量的价值重估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新形态改变了感知阈值,手机是人类认知和理解整个世界新形态的感觉器官,我们掌握手机的使用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认知和把握用户在手机使用、在时间维度上的客观规律,也界定了手机使用的最高时长。

③手机使用时长:主观与客观的平衡
60年前我们曾担心儿童看电视时间过长,而今,手机使用时长过长的问题同样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将手机使用与“沙发土豆”现象简单类比或许过于片面。手机使用时长实际上是用户根据个人需求、生活节奏和社会环境进行主观协调和权衡的结果。


2手机使用时段

      手机在当代生活中对休闲时间的占比高达约37%,尤其在中午与夜晚的闲暇时段,这一比例尤为突出。相比之下,工作时间被手机渗透的比例也接近30%。深夜的睡眠时间仅被挤压至约14%,相对早上休闲时段(6至8时)延续了睡眠时段的低手机使用特征。



数据背后的深层思考:

①晚间黄金时段的变迁
传统意义上,电视的黄金时段定格于晚8点至10点,而今,手机使用的“新黄金时段”则从晚9点悄然开启,延迟了人们的就寝时间,更影响了睡眠习惯与质量。同时,手机的高频使用使得工作与休闲的界限愈发模糊,工作时间不经意间侵占了本应用于放松的休闲时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工作时段使用手机,到底是在工作,还是在消极对抗?

 
②时间的碎片化和整块化趋势
碎片化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特征,但从使用手机的时间监测来看,用户对手机使用则趋向于长时间使用的趋势。在心理学中,碎片时间的认知是无效和微弱的,会导致我们的焦虑和抑郁。长时间的手机使用是否呈现出用户对碎片化的对抗与对整块时间消费的深层次需求?


3手机使用内容

      在深入剖析各类主流手机App的使用时长分布后,我们发现了几个令人关注的趋势:抖音在后晚黄金时段(自21点起)及午间时段,其使用时长超越了社交巨头微信,而微信则在工作时段展现出更强的用户粘性;B站,作为年轻文化的聚集地,晚高峰时段相较于其他平台更为延后,大约在深夜11点达到顶峰;至于游戏领域,开心消消乐全天使用时长保持平稳;而王者荣耀则明显呈现出“夜游神”特质,晚9点起进入激战高峰,至深夜11点后才逐渐降温;腾讯新闻的使用时长曲线,依旧遵循着传统新闻阅读的习惯,于上下班时段出现小高峰;相比之下,今日头条则以其娱乐性更强的内容,使用曲线与短视频及游戏App高度相似。

 

数据背后的深层思考:

①新闻生态的重组
从硬新闻到泛信息,新闻边界越来越模糊,专业新闻机构产生的硬新闻被淹没在很多自媒体发布的泛信息中。阅读硬新闻不会上瘾,但泛信息可能会,新闻App的使用时长规律表现出当前从硬新闻向泛信息过渡的特征。

②从数字化生存到游戏化生存
游戏App更具沉浸式体验,正逐步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乃至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作为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其发展历程与传媒技术的进展紧密相连。互动、参与、体验、沉浸——这些游戏的核心特征,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游戏化生存是否是未来的常态,值得思考。

      在人和手机的互动关系中,关键在于人不应该被手机控制。用户需要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努力认识和理解手机和人的关系的规律,在这种规律中去强调手机使用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从多个面向把握和拥抱未来的媒介时间。


      《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20年,CSM媒介研究参与蓝皮书的创作已经超过10年。作为蓝皮书的主要出品方之一,CSM在2024年的蓝皮书的内容创作中,从传媒市场趋势、广电媒体行业发展、广播电视市场盘点、新闻融合传播观察、短视频行业发展等多角度撰写主题报告,其中有6篇行业报告被收录至《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4)》中。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