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研究洞察

2016年新闻节目收视回顾
作者:马超

   2016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到新闻领域,新闻媒体高度关注受众需求,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基层,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如今网络新闻、移动资讯高度发达,信息传递空前快捷,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利用自身优势巩固并提升竞争力,实现供给侧发力,是目前电视新闻人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CSM媒介研究2016年在全国129个城市的收视调查数据,对全国新闻节目的收视状况进行分析,解读新闻节目的收视特征。
   一、 新闻节目整体收播状况
   1、 电视新闻人均日收视时间减少2分钟
   在网络资讯丰富、移动新闻快捷的今天,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体。然而,受众并没有颠覆性地改变其对电视新闻的依赖,而是"见缝插针"地将原来"零零碎碎"的时间拿出来,分配给了新兴媒体,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并没有受到显著影响。CSM媒介研究电视观众收视数据显示,2016年平均每人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长为152分钟,较前一年的156分钟下降了4分钟; 2016年人均每日收看新闻类节目的时长为19分钟,较2015年下降了2分钟(图1)。


图1 2011-2016年所有节目及新闻节目人均收视时长(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016年,新闻类节目以10.7%的播出比重获得了观众13.8%的收视比重;从变化趋势上看,2016年新闻节目的资源使用效率相对上年有所提升,由2015年的28.5%提升至29.0%(表1)。

表1 2011-2016年新闻节目的收播比重及资源使用效率(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 济南、贵阳观众新闻节目消费量大
   全国各地观众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不同城市观众喜欢收看的电视频道、节目也有所差异,这也导致各地电视收视市场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在晚间时段(17:00-24:00)新闻节目的播出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新闻节目的收视比例在不同城市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将2016年35个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晚间17:00-24:00之间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收视时长比例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可以看到济南、贵阳观众新闻节目消费量最大,在晚间收看新闻节目的总时长超过8000分钟(图2)。


   图2 2016年各城市晚间新闻节目的人均收视总时长(17:00-24:00)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3、 新闻节目收视依然集中在晚间黄金时段
   新闻节目在全天不同时段的收视量变化与其他节目类型整体保持一致,但在细节上不尽相同。新闻节目的收视主要集中在晚间18:00-20:00,在这段时间开始的新闻节目观众累计人均收视时长达到8.7分钟,接近全天新闻节目收视时长的一半。2016年新闻类节目全天收视曲线呈现了两个明显的收视主高峰(12:00和19:00)和另外两个收视较为突出的收视次高峰(06:00-08:00和晚间20:30-22:30)(图3)。2016年的新闻类节目收视曲线表现出与上年数据特征的高度一致性。
  

图3 2015-2016年新闻节目全天时段收视情况(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新闻节目的播出与收视特点,可将新闻节目划分为综合新闻、新闻评述或新闻/时事其它三个类别。根据各类新闻节目在不同时段播出的时长特点,可以看到 "综合新闻"的播出集中于早间、午间、傍晚(本地新闻和新闻联播)以及晚间(22:00-23:00)四个主要新闻节目带;以当地民生新闻为代表的"新闻/时事其它"类新闻节目在综合新闻播出减少的各时段补充播出,在上午、下午、《新闻联播》前后各时段播出比例显著增加;而"新闻评述"类节目在各类新闻节目中播出量最小,播出主要集中于早上7:30、中午12:00和晚间17:30以后,各时段播出量相对变化不大(图4)。


图4 2016年各类新闻节目全天不同时段播出情况(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不同类型新闻节目在各时段的收视特点,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收看各类新闻节目的习惯。在综合新闻为主的四个新闻节目带,人们花费在"综合新闻"上的收视时间最长,除此之外,在晚间19:00《新闻联播》播出之前,随着各地以民生新闻为主的"新闻/时事其它"类新闻节目播出的增加,观众在该类型节目的收视时长也随之增加,《新闻联播》播出之后的19:30-22:00时段内,观众收看评述类新闻节目的比例提升明显(图5)。
  

图5 2016年各类新闻节目全天不同时段收视情况(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4、 G20峰会、神舟11与天宫2号对接等重大事件对新闻收视影响明显
   2016年全年新闻节目的收视时间整体比较稳定,多数周在17分钟至22分钟之间波动,全年起伏波动不大。在第37周(9月4日-9月10日)新闻节目收视出现了全年最高峰值,为22分钟,超过平均水平13%;在第25周(6月12日-6月18日)和第41周(10月2日-10月8日)收视时间相对较短,未超过17.6分钟。
   收视曲线上的每个收视跃动背后都有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发生。2016年的主要新闻事件对电视收视,特别是新闻节目收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16年9月4日-5日,G20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举行。G20杭州峰会是2016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赢得国内外高度评价,同时也成为全年新闻节目收视的最高峰。除此之外,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也成为2016年最受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将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实施自动交会对接。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驻留30天,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新纪录。在这些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及其报道期间,新闻类节目周平均收视率曲线的波动性明显提升,很好地印证了重大新闻事件对新闻类节目收视的拉动效应。
   春节假期新闻节目收视水平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节假日期间新闻节目一般只保持常规播出量,而观众关注度较高的综艺和青少节目则会增加播出,新闻节目的竞争力在节假日期间受到一定影响(图6)。
  

图6 2015与2016全年新闻节目周收视走势(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5、 新闻/时事其它类播出量最大,综合新闻收视比重进一步增加
   从各类新闻类节目的播出量来看,"综合新闻"的播出量较2015年稍有增加,"新闻/时事其它"类播出量则是逐年升高,2016年全年播出量占所有新闻节目的47.1%。"新闻评述"类节目播出比例较上年有所下滑,为7.8%(图7)。
   观众收视时间分配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各类新闻节目播出时间的变化导致,但同时它也反映出观众对各类新闻节目需求的变化。2016年整体看来,"综合新闻"、"新闻评述"类节目收视比重较上一年有所提升,而"新闻/时事其它"类虽然播出量提升,但是收看的时间减少了。
  

图7 2012-2016年各类型新闻节目播出比重(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二、 新闻节目收视市场竞争格局
   1、 中央级频道收视份额居首,地面频道播出量占优
   2016年全国电视新闻节目收视市场中,中央级频道仍然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以4.0%的播出量为新闻节目贡献了最高的收视份额(40.7%);省级上星频道播出量为7.1%,略高于中央级频道,加之各地省一级重要新闻均在此平台播出,收视份额也相对较高(15.7%);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的传播范围类似,面对的观众群体在地域上相对比较集中,尽管单个频道覆盖面不广,但胜在频道众多,因此播出量也最大,超过所有新闻节目播出时间的80%,这两类频道累计共获得了新闻节目41.7%的收视份额。从年度变化来看,中央级频道新闻节目的收视份额在2016年提升明显,省级上星和地面频道收视份额均有所下滑(图8)。
  

图8 2012-2016年新闻节目在各级频道的收视份额(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2、 中央级频道的新闻评述类节目较受欢迎,地面频道以民生新闻为代表的其他新闻节目更受关注
   观众对各级电视频道具有不同的收视预期定位。例如央视频道多被认为具有专业性、权威性,是负责任、可信度较高的播出平台;省级卫视则比较年轻化、具有现代感和吸引力,更倾向推陈出新;地面频道(省级非上星频道和市级频道)则给人的印象较为传统、亲民,更接近生活。观众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时候就会带有明确的选择性(图9)。对于国内外新闻的客观报道,在不同平台获得的新闻事件信息并没有太大区别,全凭观众收视习惯;新闻评述类节目通常会加入一些主观判断,中央级频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成为一大优势,观众对中央级频道播出的新闻评述类节目看重有加,59.9%的收视时间都给了中央级频道;被列在"其它"一栏下的新闻时事节目大多数关注的是重要性一般的新闻事件,各地方频道的民生新闻占了很大比例,此类节目取材贴近当地群众生活,自然是两级地面频道的主要收视市场,在新闻/时事其它类新闻节目上,地面频道获得了68.5%的收视份额。
  

图9 2016年各级频道在不同类型新闻节目市场的收视份额(所有调查城市)
研究


   三、 新闻节目观众特征
   全国电视观众中女性观众略多于男性,而新闻节目的观众中则为男性多于女性。2016收看新闻节目的男、女观众数量之间的差距比上一年有所加大;超过六成的新闻节目观众年龄在45岁以上,这一比例在近两年还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新闻节目更受高学历观众的青睐,超过1/5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而且近几年高学历人群比例逐年递增(图10)。
  

图10 2012-2016年新闻节目观众构成(历年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不同观众对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关注程度不同。男性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偏爱更多地体现于对"综合新闻"和"新闻评述"的收视;55岁及以上观众在"综合新闻"类节目观众中所占比例略高于其他两类节目,25-34岁青年观众更青睐于"新闻评述"类节目;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观众对几类新闻的收视习惯差异不大(图11)。
  

图11 2016年各类型新闻节目观众构成(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四、 G20杭州峰会的收视表现
   电视媒体会在第一时间将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新闻事件传递给受众;同时,广大民众也会选择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对重大事件及其后续报道进行了解。尽管新媒体在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即时性上更占优势,但专业频道的电视新闻报道却凭借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仍然是人们获得并确认重大新闻信息的首要途径。尤其是央视,近年来,央视对重大新闻事件反应及时,报道权威准确,"大事看央视"已成为老百姓收看新闻节目的习惯。
   2016年9月4至5日,20国集团(G20)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峰会在杭州召开。从3号开始,央视连续对峰会重大活动一一进行了直播报道。主持人与嘉宾在风景如画的西湖边进行解说,将会议日程中的演讲、谈话在第一时间原样呈现,帮助观众看到会议内容并及时指出其间的含意、意义及中国主张。报道展示了杭州天堂一般的景色,展现出各国领导人的风貌与风采,特别是习近平主席作为东道主、代表中国表现出来的大国风范。
   从9月3日开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围绕峰会议程,推出6场直播特别节目,共计时长达到3小时10分多——聚焦各国领导人抵达、习近平主席在B20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主持G20峰会欢迎仪式、开幕式等活动,及时解读峰会共识和成果,充分反映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贡献。从收视效果来看,综合频道3日20:00-22:00、4日16:00-24:00时段均出现了明显的拉动效果;而9月4日全天各个时段,新闻频道收视均出现了明显的提升(图12)。
  

图12 G20杭州峰会前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分时段收视率走势(所有调查城市)

图13 G20杭州峰会前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分时段收视率走势(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G20杭州峰会前后观众层面上的变化,G20峰会的播出并未对新闻节目整体观众的构成和集中度产生巨大影响,男性、中老年观众依然是新闻节目的主体观众和重度观众,但青年观众、高学历观众在G20峰会播出期间对新闻节目的集中度有所提升(图14)。
  

图14 G20杭州峰会前后全天时段新闻节目观众构成和集中度变化(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五、 典型新闻节目浅析
   (一) 新闻评述类节目:《中国舆论场》和《今日评说》
   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降低了电视作为信息获取渠道和娱乐休闲工具的地位和作用,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消费习惯。新闻事件发生后,各种媒体消息层出不穷,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媒介竞争的一大焦点,这方面电视媒体显然不敌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但是真实性是新闻媒体立足的根本和前提,网络消息漫天发布,孰真孰假,无法轻辨。就此而言,电视媒体的真实、客观和权威,是其他媒体所不可替代的。深入研究媒体融合对新闻节目的影响,充分重视与新闻节目传播有关的各个重要要素,全面展示媒体融合可打破时空限制的优势,促使新闻节目更加健康、快速发展,从而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市场、群众服务。新闻评述类节目针对的大多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作为新闻节目中"社会性"最强的新闻评述类节目,借助媒体融合,建立起一座与观众直接沟通的桥梁,成为这一类新闻节目立足的法宝。
   《中国舆论场》是一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2016年3月20日起亮相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每周日晚间黄金时段19:30-20:30播出。节目采用直播的方式,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是一榜知舆情,通过跟央视网的合作,梳理一周以来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所关注的热点,用图表、排行榜等方式进行归纳点评;第二部分是热词大搜索,选择一周视频点击量高或评论量高的热点事件,引入嘉宾快评,澄清是非;第三部分是你评我也评,选择一周关注度高的重大的国内国际热点事件,请专家在演播室用专业的分析、科学的解读来回答网友的提问,纠正网络舆论的偏差,破解网络舆论迷雾。除此之外,节目引入"在线观众席",全球网友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实时抢票,成为当期节目现场参与者,直接分享观点,向嘉宾提问,全程互动。这种融媒体的即时传播与互动方式,既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也让一向"高冷"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更加亲民、更接地气。节目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较播出前三月均有明显提升(图15)。
  

图15 《中国舆论场》播出前后同时段收视变化(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同样作为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浙江卫视《今日评说》,每周一至周四晚21:30播出。这档节目根据不同节目的主题及宣传资源,有针对性地创新媒体融合传播方式。例如在推出"浦阳江之变"特别节目时,在官方微信微博以及微博@中国蓝新闻发布了图文《今日评说团队诚意出品!三年后浦阳江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曝光节目录制精彩花絮;捆绑网络热点"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热词,强调节目的播出信息,增强观众的约会意识。在推出《中国美院这十年》特别节目时,节目组又通过电影宣传海报的方式,根据"从南山到象山"、"从画境到望境"、"从独美到共美"三期主题设计了三张风格各异的宣传海报。每期节目播出前,在微信公号、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平台投放相应海报及预告,有效提升节目的关注度。从观众构成和集中度来看,25-54岁的中青年观众是这一节目的主体观众,且均为重度观众,而且中高学历观众对于节目的喜爱程度也较为明显(图16)。


图16 《今日评说》目标观众特征(所有调查城市)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二) 民生新闻类节目:《新闻夜班》和《小莉帮忙》
   关注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记录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矛盾或情感困惑,让新闻从重视"政治话语"回归到重视"民众话语",从宣传回归到生活信息传播,民生新闻因其内在的亲民性及广泛的情感共鸣,受到普通市民的喜爱,也因此成为地面频道的主要收视市场。
   民生新闻强调新闻传播的本土化,有多种体现形式。在新闻传播的内容上,民生新闻反映的是本地老百姓关心的人和事,表达的是本地区民众的意愿和诉求。在传播形式上,民生新闻采用的是本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通俗的故事化手法来表现普通民众生活。这些地域特色,有利于民生新闻节目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的扩大,有利于克服节目同质化的弊端。相比中央台,地方台在新闻资源方面没有优势,在新闻同质化竞争中处于下风,而民生电视新闻栏目以"新闻本地化"为特点,关注本地百姓身边的事情,在接近性上有天然的优势。民生新闻立从地域文化特征和受众需求出发定位新闻栏目,实现新闻内容的本地化,是地方台摆脱过去单纯扮演中央新闻节目传声筒的角色的有效途径。
   由南宁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制作并播出的《新闻夜班》是一档以平民性、贴近性、生活化为特色的民生新闻栏目。星期一到星期六主要播出南宁市当天及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星期天则播出一周要闻集锦类节目《夜班一周》,回顾过去一周的时间里南宁市发生的热辣新闻事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夜班》的播出时间是电视剧竞争十分激烈的19:30-20:30时段,从全天收视来看,《新闻夜班》不仅没有受到竞争的影响,而且取得了全频道全天最高的收视水平,是不折不扣的王牌节目(图17)。
  

图17 南宁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全天收视走势(南宁)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另一档节目《小莉帮忙》则脱胎于民生新闻类节目,曾经是河南民生频道品牌新闻栏目《民生大参考》中的一个新闻版块,这个节目突出"帮忙"的特色,以新闻故事化为表现形式,强调帮忙的过程,再现事件发生的现场。一期节目未解决的问题,会在节目之余给予追踪报道,并及时在接下来的节目中给予补充,快速解开悬念。之所以要把新闻故事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新闻表达出了强烈的情感特征。故事新闻中情感的真实程度也是构成故事新闻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从观众构成和集中度上来看,25-54岁的中青年观众是这一节目的主体观众,且均为重度观众,而且中高学历观众对于节目的喜爱程度也较为明显(图18)。
  

图18 《小莉帮忙》目标观众特征(郑州)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结语
   在2016年全国电视市场整体收视时间继续下降的情况下,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仍然保持稳定,市场竞争格局也未经历重大变化,中央级频道和省级非上星频道主导新闻收视,重大新闻事件助推新闻节目收视。借助更多的媒体融合渠道,获得更多的稳定受众,电视新闻媒体未来将逐步演化成为传播新闻的"全媒体"大平台。新媒体大军扑面而来的冲击,虽没有撼动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但是在媒体融合的新生态中,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将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您的需求将被转发到CSM的邮箱

  • 我是CSM的客户
  • 姓名:
  • 公司:
  • 职务:
  • 领域:
  • 所在城市:
  • 电子信箱:
  • 手机:
  • 需求信息:
  • 预计项目额度(人民币)